Archive

A collection of 68 issues

Latest

流失 (Churn)

以經營電子報來說,看到有人「退訂」,心情就會收到影響,但其實「流失」(churn) 是一個正常現象,就像時間會流失一樣的不可控制,你不該把精神放在流失上,這裡能做的不多。好比「省錢」和「賺錢」的關係,你能省的錢有限,但能賺的錢無限。「加入」和「流失」也一樣,你能對「流失」的管理有限,所以你應該花更多時間精神在「加入」。 以收費的 SaaS 來說,流失率的業界標準是 5%,如果你目前有 100 位會員,下個月就會變成 95 位,再下個月變成 90 位...一年後,你的會員剩不到一半,表示你的事業正在衰退。當然,我們會做一些動作來增加新會員,彌補流失的會員,但首先,我們要先降低流失率,否則就像破了洞的船,

書評《Raising Calm Kids in a World of Worry》

《失控的焦慮世代》一書在全球引起話題,「焦慮」成了孩童成長中的一個常見狀態,身為父母不可不在乎。我應該比多數父母看了更多教育書,只要有相關新書我都會看一下。畢竟我女兒也 14 歲了,從閱讀、華德福教育、社群、社團獲得的資訊,很多觀點我都知道,但只要有一點幫助都是好的。我預約了這本書來看,中文意思是「在充滿焦慮的世界中養育冷靜的孩子」。兩位作者都是 Licensed Marriage & Family Therapist (LMFT) - 認證家庭婚姻治療師,都是第一次出書,頁數不多,卻乾貨滿滿,本書雖針對 6-12 歲的兒童而寫,但其實任何年紀的孩子都適用。

CityPass

女兒學校放了兩週的 March Break,我們決定不跑太遠,先把大多倫多地區的知名景點玩一玩,畢竟她都還沒去過那些地方。多倫多知名景點其實不多,最知名的當然就是 CN Tower (加拿大國家電視塔),塔下有 Ripley’s Aquarium of Canada (瑞普利水族館),另外還有 Toronto Zoo (多倫多動物園)、Royal Ontario Musuem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和 Casa Loma (卡薩羅馬城堡)。每一個景點都需要門票,如果我們都想去的話,五個地方的總價是 $210.48 加稅,但我們買了一個東西叫「CityPass」,只要 $129.96 加稅,現省了 $80.52,約台幣 $1,800,很有差對吧? 官網連結:

大峙洞媽媽

最近韓國有個事件很紅,簡稱「大峙洞媽媽」,簡單說就是韓國有一群媽媽為了孩子教育,逐漸變成了"同一群人",身上穿的奢侈品牌 Moncler 羽絨外套被戲稱為"制服",引起這牌子的拋售,詳細事由可參考這一篇 Fion 的貼文 (連結)。 我們都知道「階級文化」在南韓非常嚴重,外在的裝扮就是第一個象徵。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高額投資,一部分是為了孩子,但一部分我認為是自己的面子。 這世界充滿競爭和比較,大人除了比自己,也比自己的小孩,小孩越優秀,表示自己教育越成功,這樣的風氣不只在南韓,也在亞洲各地。北美這雖然好一點,但也沒多好,我不禁懷疑是否「大人的競爭力」,也包含了「後代的競爭力」,如果是,那顯然是不太對的。因為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不是父母的,也因此不該成為父母之間比較的項目。

內在外在

Netflix 有檔很知名的實境節目叫《盲婚試愛》,各個國家版本都有,我只有看日本版。節目規則是男女雙方在「只聽其聲,不見其人」的狀況下,決定某個對象 (等於放棄其他對象),配對成功後才可以見面。然後進入第二階段:三天度假。如果再撐過,就進入第三階段:同居。只有熬過三階段的,才可以真正結婚。 結婚是人生最大的決定,你必須和這個人渡過餘生,節目中成功結婚的兩對,用了很短的時間就下了決定,但目前看起來都沒什麼問題。 這節目等於是反常理,先因內在認識,再以外在決定是否維繫關係。那我就在想,連結婚這等重要的人生決定,都可以先內在、再外在,那為什麼其他的"關係"不行?按理說都可以啊。

書評《Win the Inside Game》

書名叫《Win the Inside Game》(贏得內在遊戲),「內在遊戲」就是你的內在世界,包括心態、情緒和心理韌性,本書強調建立內在力量,以實現外在目標。 在講本書之前,要先知道一個經典理論。這個理論是一個「心態框架」(mindset framework),叫做「Be, Do, Have」(成為、行動、擁有),之所以經典,被很多人引述,是因為在傳統思維中,這個順序是「Have, Do, Be」(擁有、行動、成為),以下是兩者的比較: 傳統心態: Have: 我要先有了資源,才可以去做。(例如我要先有錢,才可以去創業) Do: 我努力去做。(例如創業) Be: 然後我變成一位成功的創業家

瓶頸

看了一本新書叫《Reset》(原文書連),是我喜歡的作者之一 Dan Heath 所著。本書的重點是優化工作流程,要提升整體效率,關鍵是找出並解決系統中的主要限制因素 (當下的瓶頸)。 由於本書比較偏向企業管理,和一人事業比較無關,我就不另寫書評。只提出一個點,我認為可以寫文探討。 假設你有一個賣甜甜圈的攤位,一名員工負責炸甜甜圈,需要 60 秒,另一名員工負責點餐,需要 90 秒。此時,你看到一個新的炸鍋,可以將油炸的時間縮短成 30 秒,這台新機器需要投資嗎?

把運動變簡單

不管從科學角度或大眾經驗,「運動治百病」都是千真萬確的。照理來說,每天都應該運動,就跟每天要吃飯、喝水、睡覺一樣,這些行為要被歸類成「生命存活」類,但可惜運動會累、人們工作太忙,所以運動是第一個被妥協掉的。但事實是,吃飯、喝水、睡覺和運動就像一台車子的四個輪胎,如果你不去在乎第四顆輪胎,這台車應該也跑不遠,所以現代社會最該重視的一件事,就是要不斷強化人類的運動意識,及其對生命的重要性,把它的地位提昇跟吃飯、喝水、睡覺同等級,每天的例行公事,要活得好活得久,運動就是日常行為,就要撥時間來做。

書評《The Let Them Theory》

這是一本在北美的暢銷書,我走進每間書店都看到它在顯眼的位置,這樣的書引起我好奇,某天在圖書館"新書"區看到,逼我一週內要看完。寫得不錯,也確定會有中文版,屆時會進入「自我成長」主題的排行榜吧。 「Let Them」理論的核心理念是:讓別人做他們想做的事,不要試圖控制或改變他們。舉例來說: * 朋友沒有邀請你參加聚會?Let them,這代表他們做出的選擇,與你無關 * 同事不認同你的想法?Let them,你不需要別人認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 家人對你的生活方式有意見?Let them,他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你仍然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二語言

當 AI 越來越進步,不管你說什麼語言,都可以秒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就算不是 100% 道地精準,至少也能 80% 去清楚表達語意,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努力去學習第二語言,畢竟學外語是一件困難又耗時的課題,我們若把時間省下來,去專研自己的專業,或學習其他東西,會不會比較好呢? 在不久的未來,我們也許手錶、眼鏡、戒指、耳機等穿戴裝置不離身,當我們口說中文,經過 AI 的翻譯,對方就能直接聽見英文、日文、俄羅斯文,然後對方也講他國的語言,我們聽到的是中文的語音。我和對方都不會第二外語,但透過 AI 和科技的幫助,我倆能彼此了解對方,進行即時的溝通。那我們還有必要學外語嗎?

骨牌火車

你喜歡玩骨牌嗎?就是一小片一小片的積木,間隔一樣,每一片積木倒下就會撞倒下一片,然後形成骨牌效應,全部躺平。我女兒小時候,我們買了一大袋的積木,然後我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擺放每一片,有時還沒排完,不小心撞倒一片,然後前功盡棄,好浪費時間。我就在想,玩骨牌一定要人工排嗎?有沒有更省力,更安心 (不會不小心弄倒) 的方式呢?

書評《Digital Dharma》

《Digital Dharma》要翻譯的話,意思是「數位 (佛) 法」,作者是知名靈性書作者 Deepak Chopra,印度裔的美籍醫生和作家,擅長融合現代醫學和傳統東方智慧,出版了 40 多本關於身心靈健康、冥想、正念的書籍,此回他將 AI 結合進他的知識宇宙,教人如何利用 AI 來提升「靈商」(spiritual intelligence) 和個人幸福。 我在圖書館新書區,看到書封立馬借走,至今已遲還一週 XD,因為這主題太棒了!人人都說 AI 會改變生命,而生命的根本在於身心靈健全發展,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什麼是「靈性智商」?對於生命中的許多大哉問,怎麼都沒人想到要問 AI 呢?直到現在,以及未來的幾年,我想「AI + 靈性」會是很大的市場。

五富之 Time Wealth (時間財富)

時間真快,來到本系列的尾聲。本章開頭先強調時間只會越來越少,你和父母、孩子、朋友、伴侶、同事和自己的相處時間只會見一次少一次,我們要珍惜與每個人的時光,不要覺得還有時間、不會太遲,no! its later than you think。 與父母的時間不多了:要珍惜 與孩子的時間很寶貴:要在他們身邊 與朋友的時間有限:要有優先順序 與伴侶的時間要有意義:不要隨便 與同事的時間很重要:找出動力 與自己的時間很多:要愛自己

五富之 Social Wealth (社交財富)

中文說「人脈就是錢脈」,英文說「Its not what you do, but who you know」,因此人際關係可說是間接的財富,本章就在講如何增加你的人際/社交財富。 社交財富來自「深厚的關係」(depth),建立在與少數珍貴的人緊密連結的基礎上。它通過「擴展人際網路」(breadth)、社群和文化而成長,最終由「努力贏得的地位」(earned status) 來穩固,這種地位是金錢買不到的。以上三個英文字,就是社交財富的三本柱。

五富之 Mental Wealth (心靈富足)

身心是一起的,所以我們第二篇來談 Mental Wealth。書中指的 Mental Wealth 並不是心理健康,而是心靈上的富足,找到人生意義,自我實現這方向。 首先,好奇心是心靈財富的基礎,是青春之泉,是我們學習和存活的原廠設定。它讓我們更快樂、健康、滿足,也因為好奇心,我們會踏上尋找生命意義的旅途。 可惜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好奇心越來越少,因為現實、忙碌、自以為了解世界的運作,加上來日漸少的無奈感,我們的心態已不像十歲時的自己,對世界、對未來、對未知的事情感到好奇和興奮。但作者認為我們應該重新連繫那個「內在小孩」,保持對世界的好奇,重拾新鮮感和活力,累積心靈上的財富。

五富之 Physical Wealth (身體健康)

本週是「財富週」。以 Sahil Bloom 著作《The 5 Types of Wealth》(五種財富) 為主軸,每天分享一個章節,剛好五種財富。回顧一下他的五種 Wealth 分別是: 1. Time Wealth 時間財富 2. Social Wealth 社交財富 3. Mental Wealth 心智財富 4. Physical Wealth 身體財富 5. Financial Wealth 金錢財富 「人生記分板」是這五個面向的加總分數,你可以在此做免費測驗:https://www.wealthscorequiz.com/quiz/start 我相信會有中文版的,如果您想看英文版,購買連結於此。

化悲糞為力量

英國有名男子用約會軟體 Tinder 認識了一個女生,當天帶她回家一起看電影,看到一半女生去上廁所,但在廁所裡非常久都不出來。終於,女子帶著驚恐的表情出來,拿了一個紙袋又進去,男子問她發生什麼事,她才不好意思的說,她的便便沖不下去,所以想說拿個紙袋把它抓起來,丟到窗戶外面,沒想到窗戶有兩層,她沒丟出戶外,包著便便的袋子卡在兩層窗戶中間,她想說這樣不行,於是她延展她的身體,想去搆那包便便,結果身體越伸越長,便便是搆到了,但自己的身體卡在兩層窗戶之間,怎麼樣都出不來。

搏命博眼球

為了流量,拿命來換? 網路上充滿各式各樣的挑戰 (challenges),例如以下幾個: #CinnamonChallenge (肉桂粉挑戰):在不能喝水的前提下,60 秒內要吃一大湯匙的肉桂粉,然後把挑戰影片上傳至網路 #MilkCrateChallenge (牛奶箱挑戰):將空的牛奶箱堆成一個金字塔結構,挑戰者要從一側上去頂端後,再從另一側下來,不能破壞結構或跌倒 #FireChallenge (火焰挑戰):將易燃液體塗抹在體內,然後點燃液體,再把影片上傳到社群媒體 諸如此類的"玩命挑戰"還滿多的,值得探討的是背後這些人在想什麼?為何他們不怕噎死、摔死或燒死,也要完成這樣的挑戰?他們是想證明什麼?還是只是想要博得關注,贏得更多的讚和分享?

Same Story, New Story

某次女兒課後籃球練習,我待在外面看的時候,跟旁邊的一個印度媽媽聊起天來,我跟她說我們來加拿大不到半年,女兒英文還不太懂,她說不急啦,幾年前她們剛來的時候,她兒子會英文也不太適應,但現在已喜歡上這裡。我們隨便聊了一下背景,我說我是多倫多大學畢業的,畢業後就回台灣發展,直到女兒大了才又搬回加拿大。 而後,她跟另一位媽媽聊起天來,我無意中聽見那一位媽媽也是多倫多大學畢業的,我主動跟她說我也是,她說她有聽見我們的對話,然後回了一句:「same story here」,意思是她也跟我一樣,大學畢業後回杜拜發展,直到孩子大了以後才又回來加拿大念書。

電子報最新年度報告 (by beehiiv)

beehiiv 是一個快速成長的電子報平台,他們最新的年度報告「2025 State of Email Newsletters」剛出爐,從自家平台的分析中,揭露了最新的電子報數據、創作者收入,及 2025 的可見趨勢。 2021 ~ 2022:beehiiv 發送了 4.02 億封 email 2023:這數字上升到 45 億封 email 2024:數量達到了創紀錄的 156 億封 (相當於向地球上每個人發送 2 封) 以下數據是 beehiive 通過分析 2024 年所有發送的 15,682,102,484 封電子郵件得出,他們發現以下重要結果...

Minimum Viable Brand (MVB)

創業術語的 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 是指「最小可行性商品」,但對很多想做個人品牌的人來說,他們還沒有商品,因為他們可能還在企業裡上班,或還在用內容累積粉絲的階段。所以 Kit 創辦人 Nathan Barry 提出了一個新名詞,叫 Minimum Viable Brand (MVB) - 最小可行性品牌。 你覺得自己在領域中是位專家,可是在網路上沒有知名度,你聽過若要專業變現,就必須要全職投入創作,可是目前的你並不想這麼做。所以要不就繼續匿名在幕後,要不就辭掉工作全心衝刺...他認為這是個錯誤的二分法。 這個中間就是 MVB,最小可行性品牌。「最小可行品牌」就是你應該建立一個網路存在感 (online presence),但不是要成為全職創作者,而是為了展示你的專業知識。當有人搜你名字時,他們會找到你已建立的網站,讓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擁有最小可行品牌會增加你的商業機會,讓你領先其他同業。 It’s not enough

私房錢

義大利有名男子,把等值兩萬歐元的政府債券藏在家中許久未用的煙囪裡,在 2022 年聖誕節,他老婆想要增添一點聖誕氣氛,於是在壁爐生火,然後...就把老公的私房錢燒掉了。 媒體問他老公藏在煙囪裡的原因,他說是為了防小偷,而且家裡的壁爐很久沒用了,他完全不知道老婆會用。 故事講到這裡,第一個教訓是夫妻一定要常溝通,雙方都知道重要的東西放在哪。 故事還有後續,由於是政府債券,老公弟弟剛好在郵局工作,說只要有"編號",就一樣可以領回。 所以第二個教訓就是,資產還是數位的好,比較不怕風吹雨打火燒腐化之類的傷害,想想我們多少次在洗衣服的時候,口袋裡的紙鈔忘記拿出來,然後洗完、烘完之後可能就不能用了。還有這次加州大火,燒毀了多少豪宅,如果可以數位化,還是比較安全些,雖然有被盜的風險,但至少沒有物理損害的風險。 本文真正想談的是夫妻之間是否該有私房錢。 我的想法很簡單,如果你是家中主要賺錢的那位,你的錢就是家中所有人的錢,家人的錢就是他們的錢,雖然他們的錢也是來自你的錢。 假設主要賺錢者是老公,那老公為何還要藏私房錢,老婆可以有私房錢,但如果你真愛她,她想要錢的時候直接跟你拿,那她為何需

新春愉快,健康發財

今年是農曆大年初一,祝各位讀者新年愉快,萬事順利,健康發大財! 新年是特別的日子,總要來點不一樣的。應個景,來談談賭博,我認為自己有資格說上兩句。 從小我生長在賭博世家,小時候外公打麻將都是我去文具店買麻將紙,set up 桌子後等家人們上桌。我和我哥就在一旁看,順便幫大家倒水打雜。看著看著也就會了,很小就領略了國粹。長大後反而不喜歡打,除了大學時和女生社交的目的外,我覺得太花時間了,有輸贏倒有感覺,不輸不贏的話根本是陪打,打麻將的"結果"太慢,過程體驗過就好。 後來我們家過年,通常是玩撲克牌,我哥在產業做過幾年,知道很多卡牌遊戲,又快又有趣,由於卡牌只有 52 張,組合不多,所以運氣成分高,更像是在賭博。 賭博是機率遊戲,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賭場都不歡迎數學家、統計學家來訪,因為他們會算牌、算機率,勝率比較高。只不過機率再高,也不可能 100%,我認為賭博的勝率若是能在

資產三態

流通性的英文是 liquidity,liquid 是液體的意思,例如水,可以自由、輕易的流通。把這個字放在資產上,最像液體的是現金,可以馬上使用它來買商品或服務。其他的資產如股票,都要先把它賣掉換成現金,才可以用它。還有像房子,基本上像固體,流通性很差,你需要錢的時候,房屋無法馬上變現,就算把房子拿去借貸,估值加撥款也要好幾週的時間,在流通性上,房地產很差,在房市景氣低迷時,更是變現緩慢,無法救急。 如果資產也有三態,有液體、有固體,那有沒有氣體呢? 氣體是看不見摸不著,但有價值的,你不覺得這跟虛擬貨幣很像嗎? 如果「空氣」是種資產,那應該值多少錢? 有人說「比特幣」就是空氣,所以值多少錢? 以流通性來看,氣體比液體還好,有人放屁你馬上聞到,比特幣一掛單馬上變現,大勝你賣房子,甚至賣黃金,固體般的不便。 氣體的流通性 > 液體的流通性,

Get the most of it

親自打電動是種享受,但為何有人喜歡"看別人"打電動 (也才會有 Twitch 這網站的誕生,和電動實況主這樣的職業)?我自己的心態是這樣,是為了 "get the most of it",中文意思大概是「盡力得到最多」「充分利用」。 舉例來說,我玩《瑪莉歐奧德賽》,有很多小關卡藏的很好,我都沒找到,但我想破全關,所以一部分盡力發現、盡力玩,能玩到幾關就玩幾關,但我也不想錯過那些沒玩到的,所以也去看別人玩,來補足我錯過的,大概我自己玩 70%,另外的 30% 用看的,to get the most of the game,感覺獲得了 100%。 還有一種情況,之前玩《

兩隻老虎

Trevor Ragan 在知名 TED 演講中 (連結),用兩隻老虎來比喻我們的學習。 「動物園老虎」(zoo tiger) 和「叢林老虎」(jungle tiger)。 「動物園老虎」每天有專人餵食,在舒適的環境中來回走跳,累了就睡覺,不會碰到什麼挑戰,輕鬆享受每一天。 「叢林老虎」必須每天自己去狩獵,面對環境的變化,要懂得如何生存。不能"專精"某項,例如只懂得如何喝水,然後跟自己說「我不擅長打獵」,這是不行的。 先快速總結一下他的演講重點: 1. 我們遇到困難的事情時,常會退回「動物園老虎」模式 (回到舒適圈),因為兩個原因。一是信念,告訴自己做不到,二是恐懼,害怕未知。所以自己的信念和恐懼,是阻礙我們學習和成長的因素。 2. 腦科學研究發現,思考和肌肉一樣,

現磨黑人

澳洲企鵝出版社在 2010 年出版了一本食譜《Pasta Bible》(義大利麵聖經),在一道菜的材料方面,不小心印錯了一個字: salt and freshly ground black "pepper" (鹽和現磨胡椒) salt and freshly ground black "people" (鹽和現磨黑人) 有位讀者發現了這個錯誤,並將事情鬧大,說這是明顯的種族歧視。 出版社不得不認真對待公眾媒體,把未出貨的 7,000 本全數銷毀,損失 2 萬美金。出版社主管說:「我們不明白為何有人會被冒犯」,他沒有怪罪編輯,說「只是軟體拼字程式的錯誤」,認為這些攻擊者「心胸狹窄」(small-minded)。但這件事沒有落幕,一群讀者要求他道歉,後來出版社讓步,再次向「擁有這本書感到不舒服的人」

大清單 - 付費會員福利

在我【個人品牌大帝國】的全天課程中,有一個分組討論題: Q:如果我們想收費做訂閱制,可以提供哪些「會員福利」? 以下是我整理過的所有答案: 1. 解鎖會員內容 (文字、影音) 2. 會期內無限免費諮詢 3. 會員專屬社團、論壇 4. 會員提問 5. 優先客服 6. 未來買東西打折 7. 提供入會禮 8. 點菜文 (指定題目回答) 9. 聯盟行銷資格 10. 參加實體見面會 11. 名額限定實體活動 12. 免費送 NFT 13. 送其他的訂閱制產品 14. 存取秘密雲端資料夾 15. 線上課程折扣 16. 實體課程折扣 17. 預約完整健檢 / 顧問諮詢 1

魯蛇

Failure is an event, not a person. ~ Zig Ziglar 今年是蛇年,來寫關於蛇 (?) 這世上最難的事之一,就是我們很難忍住對他人的評價。我們用自己的眼睛看出去,每個人都好多缺點,我好想指點他們,告訴他們「多看點書」「好好說話」「該減肥了」「振作點,別當個魯蛇」... 我想改變別人,因為我是為他們好啊! 特別是你越親近的人,你越希望他們好,所以時常提醒他們要怎樣要怎樣,念多了,他們覺得煩,回你一句「我就是這樣啊,不然怎辦?」你聽到這句話更生氣,回說:「你要改啊,不然你怎麼會變好!」 「我為什麼要變成像你說的那樣?」 「因為那樣比較有錢、比較成功、比較 ___ 啊!」 我覺得很有道理不是嗎? 若對方"有智慧"的反問我: 「那是你覺得我不好,我並不覺得」 ... 我心中數十秒。

200 個用 AI 賺錢的方法

分享一份由 Hubspot 整理過的文件,列出 200 個以上用 AI 賺錢的方法,三欄分別是「點子」(idea)、「類別」(category) 和「如何開始」(how to get started) ► 連結 (文件可以依類別排序,整份文件共 10 個類別) 如果英文看不懂,可把文件丟給您常用的 AI 翻譯軟體,我在這就不翻了。 我快速瀏覽了一遍,分兩部份來說。第一部份,點子本身的感想。第二部份,這種做法的感想。 點子方面,無法作全部,以我的專業和興趣挑其中三個來嘗試,我會挑: 1. Create AI-enhanced video editing and effects plugins for OOO (不同產業)

四種幸運

東方人怕衰,西方人也怕衰,談運氣之前,我認為要從衰講起,如果你沒有衰,沒有壞運,都可以說是很幸運。 我舉個例,移居加拿大前我們去了十天日本,自駕遊了九州。某天我沿著宮崎縣的海岸線開車,經過日南太陽花園時沒開,我出來照相,把車鑰匙暫時放在車頂上,但忘了這個動作,就開車繼續上路。開了兩分鐘吧,聽到咚隆一聲,我把車停下來看,才發現車鑰匙從車頂上掉落。我們輕描淡寫的把鑰匙拿回車上,繼續我們的行程。但我事後回想,發現自己運氣還真好,車鑰匙沒有隨著速度和風被吹下山崖,或被後車輾碎,如果是這樣,我的車就會因為沒有鑰匙而無法開,我們勢必要請道路救援之類的,事情會變得多麼麻煩和掃興。 No news is good news,我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活在好運裡」,甚至有一說我們生為台灣人,已經算是抽到 SSR 卡了 (遊戲中最高等級的卡)。平淡的生活都該想成幸運的生活,知足常樂。 OK,我知道你很貪心,這樣的幸運不夠,想要再多一點。 1978 年神經學家

電子報收費

我看到很多人都在經營自己的電子報,大多數都沒有收費,我認為這樣的現象應該反轉,"大多數"應該要是收費的,就算你要免費,也應該有個收費方案,除非你是處於新手階段,或是沒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可講。 把電子報改成收費有很多好處,我在【暢學宇宙】電子報講了重要三點,這裡不重複。本文以買書的觀點來看為何應該電子報應該收費,希望有經營電子報的朋友可以認真考慮,一起把付費電子報的市場做大。 消費者會花錢買實體書,買電子書,買有聲書,買線上課程,所以其實消費者會願意付錢買電子報的。這點早就在國外得到太多證實,太多專職在經營電子報的企業和個人,「付費電子報」(Paid Newsletter) 是一門事業,可自營、可共筆、可賺錢後賣掉,我認為是非常值得投入的努力。 假設我很喜歡一本書,我上網搜尋作者,然後看到作者有電子報,我會二話不說的訂閱,假設作者是收費電子報,我會先看免費的部分,然後認真考慮訂閱。因為當我喜歡一個人,覺得他的內容對我有幫助的話,我會希望比誰都快看到。就像我們追劇一樣,如果我喜歡這個劇,我一定會想在第一時間看到續集,或第二季,我不會等到大家都看完了,被暴雷了,

沙漏裡的沙

把一個沙漏倒過來,看著沙子咻咻咻的往下滑,10 秒鐘之後,上面的沙子就空了。 Well...這就是我們一生的縮時攝影。 我們就是沙漏裡的沙,一顆沙就是一天,每天都咻咻咻的消逝。你什麼都不做,或你日更文章,沙子也是咻咻咻。你是廢人,你是偉人,也是咻咻咻。你隨遇而安,或你嘗試用科技長生不老,還拍成紀錄片 (連結),也逃不過咻咻咻,也許多撐個幾秒,但一樣會被清空。 我不禁好奇,「時間」倒底是什麼東西,「生死」又有何意義?很多電影都演過長生不老的無奈,物換星移就你一個人繼續活。你不敢愛,因為無法接受愛人離世,你不帶情緒的生活,交朋友不放感情,你體驗過該體驗的,縱使你已經活得不耐煩,卻死不了,必須繼續待在這個世界,日復一日,用想像的就很可怕。 一般人會希望活久一點,可以看到很多事情的發生,有時間去體驗新的東西,但若把時間拉到無限長,好像結果也不會太好 (雖然還沒人確認過)。 假設,有一天科技真的能讓人長生不老,可以讓我們選擇要活幾年,用「

反"邏輯"

If A = B, B = C Then A = C 這是邏輯第一課,但"邏輯"這個詞很容易讓我們搞混,因為他只是一個驗證"工具",不是正確事實。 上班 = 有錢 有錢 = 快樂 上班 = 快樂 就如以上,邏輯有太多漏洞,我們不能只用邏輯思考,思考 > 邏輯,邏輯只是思考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在很多地方是不對的,甚至完全相反的。 我常說一句話: 從我開始逆向思考的那天起,我的人生就開始正向發展了。 (FB 連結) 這句話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而是我真實的感受。 你想想喔,如果社會共識是對的,主流觀念是對的,那為什麼成功的人是少數? 我始終認為: 大部份人都知道的事 = 用途不大的資訊 少部份人才知道的事 = 價值可高可低,

It's a HOMERUN!

我 13 歲以台灣小留學生來到加拿大東岸小城 Dartmouth,巨大的文化衝擊,發生許多影響我一輩子的觀念,不同文化的思考會讓一個人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相反的觀念若能被你接受,就會像太極圖一樣的陰陽融合,讓你的思考變全面。 當時每天放學,同學們回家吃完點心後,會很有默契到一個小公園集合,冬天在一旁的停車場打陸地 hockey,夏天就在公園打棒球。那公園是一個正方形的草地,四周有鐵網當柵欄圍起來,鐵網並不高,柵欄英文就叫 fence。我們就在這公園裡打棒球,由於公園不大,我們也不是在角落當本壘板,而是在正方形的下方打擊,往正方形的中間打,打到正方型的越上方就表示打越遠,大概如下圖所示: 夏天我們幾乎每天都在打棒球,如果你打過 fence 就是全壘打,但規則是打出去的那個人要去撿球,由於公園很小,不是正式的棒球場地,打全壘打是稀鬆平常的事,每個人都去停車場撿過球。某天,我的一位同學叫 Chad 打出一支全壘打,由於不知在哪,我和他一起去停車場找球。 到了停車場,剛好看到一位中年男子來領車,他看到我戴著棒球手套,又看看公園裡的青少年,他很生氣的問我們:「What happens

Work Hard → Work Smart

你應該常看到一種句型:Work Hard vs. Work Smart 然後聽到這種講法:我們要 work smart,不要 work hard 我覺得這樣的"對比"根本不合邏輯! 因為它有個超大的盲點,就是你要先 work hard,才知道怎麼 work smart 任何事情都是一樣,沒有人天生就知道怎麼 work smart,一般人都是 work hard → work harder → work very very very hard...以後,才體悟到如何用更少的努力,得到一樣的結果,或是「事半功倍」。 那麼當你找到方法 work smart 以後,你當然就不用 work

先甘後甜

2025 年是個娛樂內容超多的一年,我身為貪心的好奇寶寶,每個都想參與。 遊戲 - PS5 的《三國無雙起源》《魔物獵人荒野》、還沒開始的《黑神話》,是我一定會玩的,每個抓 200 小時就等於 600 小時 戲劇 -《單身即地獄 4》《魔鬼的計謀 2》《魷魚遊戲 3》和天知道還有什麼好劇,加上每天必看的 YouTube 頻道,可能也是 600 小時起跳 球賽 - 道奇隊會不會衛冕?佐佐木第一年表現如何?林昱珉會升上大聯盟嗎?加上今年可能還會開始看中職,這裡又要提撥 600 小時過來。 每天扣掉睡覺吃飯和家人時間,可運用的大概只有 12 小時。365 天 - 旅行天數

觀眾正對著你吶喊!

情境 A:你正在看一部恐怖電影,看到主角獨自一人走去漆黑的地下室,你知道地下室有殺人魔佈下了陷阱,但主角仍一步步地往下走... 身為電視機前的觀眾,你很想對著主角大叫:「不要去地下室啊!」 情境 B:你正在看一部浪漫電影,女主角明明捨不得男主角,卻因故出發往機場,永久的離開他... 身為電視機前的觀眾,你很想對著主角大叫:「快去把她追回來,表明你想跟她在一起啊!」,你很想大力搖男主角的肩膀,跟他說女主角還愛著你,你對主角咆嘯:「快去啊!跑起來!阻止她上飛機啊!」 以上是我們常看到的電影畫面,我們身為觀眾、局外人,反而更看清事實,並做出理性的判斷。我們看主角身陷其中,會想用第三者的角度幫助他們。 Sahil Bloom 在他的新書《The 5 Types of Wealth》提出了以下的問題: 想像你是電影裡的主角,你會認為觀眾會對你吶喊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讓我們自省:我們現在應該做些什麼?

五種富足

創業家 Sahil Bloom 即將推出第一本著作,書名為《The 5 Types of Wealth》(五種富足),主張是一本設計夢想生活的革命性指南,感覺是《原子習慣》這種等級的大作,背書的名人都是大咖,甚至包括了 Tim Cook,預期會馬上登上排行榜冠軍的一本書。 預購連結和活動在此:https://www.the5typesofwealth.com/ 他的五種富足分別是: 1. Time Wealth 2. Social Wealth 3. Mental Wealth 4. Physical Wealth 5. Financial Wealth 白話的說就五個面向:時間管理、人際關係、精神健康、身體健康、和財務健康 一個富足的人生應該在這五個面向努力。 老生常談對吧?比較特別的是他為本書做了一個測驗,

Subscribe to 暢想 2025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 Larson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