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收費
我看到很多人都在經營自己的電子報,大多數都沒有收費,我認為這樣的現象應該反轉,"大多數"應該要是收費的,就算你要免費,也應該有個收費方案,除非你是處於新手階段,或是沒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可講。
把電子報改成收費有很多好處,我在【暢學宇宙】電子報講了重要三點,這裡不重複。本文以買書的觀點來看為何應該電子報應該收費,希望有經營電子報的朋友可以認真考慮,一起把付費電子報的市場做大。
消費者會花錢買實體書,買電子書,買有聲書,買線上課程,所以其實消費者會願意付錢買電子報的。這點早就在國外得到太多證實,太多專職在經營電子報的企業和個人,「付費電子報」(Paid Newsletter) 是一門事業,可自營、可共筆、可賺錢後賣掉,我認為是非常值得投入的努力。
假設我很喜歡一本書,我上網搜尋作者,然後看到作者有電子報,我會二話不說的訂閱,假設作者是收費電子報,我會先看免費的部分,然後認真考慮訂閱。因為當我喜歡一個人,覺得他的內容對我有幫助的話,我會希望比誰都快看到。就像我們追劇一樣,如果我喜歡這個劇,我一定會想在第一時間看到續集,或第二季,我不會等到大家都看完了,被暴雷了,被其他創作者搬運後拿去二創、三創、超譯了,我才後知後覺的看到。我希望的是第一時間、原汁原味的看到作品,因為好的資訊差一天可能差很多,好的觀念可讓你一夕造成改變,我願意為「時效性」買單。
小說除外,書是資訊的落後載體,必須累積到一定的量才能出版,而且因為有截止日,所以只能說是「某段時間」的知識封存。創作者的靈感應該是源源不斷的,光是為了截稿日把想法截斷,加上書稿有篇幅限制,書只是說是"片面的紀錄",而不是作者的完全體。也許,主編會依其專業選取"精華之處",但一人之蜜糖,他人之砒霜,對你有啟發,不一定對別人有啟發,真正力求啟發最大化,讀者應可自行選擇才是正道。在這一點上,電子報訂閱再加一分。我也願意為「完全體」付費。
每個人都有不同興趣,創作者也是人,可把興趣寫成令人想看的東西。我相信創作者多數充滿表達慾,對很多事情都有話想說,但跟出版社提案時,你總不能跟他說我想寫一本「網路、棒球、創業、遊戲、勵志、教育和旅遊的書」,如果你是名人或暢銷作家,出版社可能會幫你出七本。如果你只是一位普通的作者,沒有出版社會願意出一本如此豐富多元、"沒有主題"的書。怎麼辦?
我可以寫部落格,或啟動一個電子報,用不同系列文來寫這些主題,然後發展個人品牌,我就是興趣豐富,我就是什麼都想寫,沒有主題就是我的主體,誰能限制我的創作自由?我就是我的主編。
持續創作,累積資訊和讀者,每個主題都是一本潛在的書,若真的發展出個人品牌,我可以再把這些作品集結成書,去賣給還不認識我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創作者必須傾聽市場回饋,並與網友互動,才知道方向如何調整,及哪些主題有市場價值。對讀者來說,你收到作者的電子報,你可以直接回覆,問他問題,給他回應,建立雙向關係。對作者和讀者來說是雙贏。
書呢?有誰看完一本書會想寫信給作者的,如果作者願意開放 Email 的話。就算你鼓起勇氣寄信給他,你應該不太期望他會回信。縱使他回信,如果這是一本暢銷書,作者可能很大牌,已經超過和你交朋友的溫層,應該不會用心的回覆你。在這一點上,付費電子報再次獲勝,你可以趁某作者還沒紅之前,跟他有 Email 上的往來,建立長期關係。也因此,我會願意為這樣的「關係互動」付費。
2020 我出版《暢玩一人公司》,2021《一人創富》,都是我的付費電子報文章集結,同樣的內容我賺兩次錢,或者更精準的說,我賺兩種人錢。第一種是講求「時效性」「完全體」「關係互動」的同溫層,第二種是花錢買書的朋友。很多人會想,訂閱電子報一年是 $3,650,買書只要 $300,為何電子報貴那麼多?這樣說吧:
書 - 片面的慢資訊,不可互動,沒有後續
電子報 - 完整的即時資訊,可互動,建立關係
我認為「電子報」大贏「書」,贏的太多,多到我們不應該是免費的。
如果你認同以上,請給我一個機會,就像很多已經跟我建立長期關係的讀者一樣,也讓我證明給你看,訂閱我的付費電子報保證是有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