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the most of it
親自打電動是種享受,但為何有人喜歡"看別人"打電動 (也才會有 Twitch 這網站的誕生,和電動實況主這樣的職業)?我自己的心態是這樣,是為了 "get the most of it",中文意思大概是「盡力得到最多」「充分利用」。
舉例來說,我玩《瑪莉歐奧德賽》,有很多小關卡藏的很好,我都沒找到,但我想破全關,所以一部分盡力發現、盡力玩,能玩到幾關就玩幾關,但我也不想錯過那些沒玩到的,所以也去看別人玩,來補足我錯過的,大概我自己玩 70%,另外的 30% 用看的,to get the most of the game,感覺獲得了 100%。
還有一種情況,之前玩《法環》或正在玩的《黑神話悟空》,我連主線都無法推進,常常在地圖上迷路,或是被魔王秒殺,為了不卡關,而去網路上看攻略影片。縱使看好幾遍也不一定會過,但若不看,簡直是白白浪費時間。每當我重複挑戰某個魔王而一直失敗,我就會想到一句名言:
什麼叫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看別人玩,可以省下時間,而且都玩得比你厲害,不知不覺就越看越多影片,用眼睛打電動,而不是用手。論時間的投報率來說,用看的會比你自已玩來的 CP 值高,如果你想 get 100%,根據人的惰性,會慢慢傾向輕鬆的方式,從 70:30 的比例到 60:40,再到 50:50 → 30:70 → 20:80,到最後「親自參與」10:90「看別人示範」,然後安慰自己說...
加起來,我還是有 get most of it,我還是有"100%"的體驗。
Well,打電動這件事可反映到任何事,我們對某件事有興趣,想從它獲得 100%,但往往基於困難、懶惰、卡關、不好找的隱藏關卡而放棄自己挑戰,然後選擇直接去看別人的答案,來幫助自己快速通關。舉例來說:
我們聽說某本書很好看,我們買了書,翻了幾頁,然後就去看說書頻道;
我們看了很多旅遊節目,只出國一兩次,卻感覺自己已經環遊過了世界;
我們讀了很多網路文章 (包括這一篇),覺得很有道理,就不用自己親身去體悟了。
更多時候,我們連書都沒買,第一集沒看過,懶得出國、懶得思考,直接去看別人的讀書心得、電影講解、遊記和思考哲學,也就是 0:100 的比例。我們把親自體驗的部分最小化,然後讓別人幫我們體驗和思考...我總覺得這怪怪的。
換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我打電動,將之拍成影片,很多人來看,我因流量而賺錢,然後我玩一個新遊戲,繼續這樣的循環,這才是 get the most ot it。身為觀眾,我們看到這支影片,感覺上你有補足,但其實你是幫助了別人得到更多。
所以,若真的要 get most of your life,是親身體驗,善用你的身體和感官,去投入在某件事上面。不過時間精力有限,我們要承認不是每件事都要 get the most of it,把你的"主線任務"完成後,我認為就已經 got the MOST,you don't need more of it.
我秉持同樣精神,電影看第一次時我全心投入,嘗試記住每個片段,就沒必要看第二次。《法環》破了一次後,我把這遊戲連同 PS4 主機一起賣了,連 DLC 也沒玩。《黑神話悟空》我也不可能玩二周目 (第二回),如果有時間,我會去 YouTube 看我沒玩過的部分,但那已可有可無了,主線破關,60 分及格,就可以去體驗下一件事了。
我在某件事上沒有 get the most of it,是因為想讓我的生命 get the most of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