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老虎

Trevor Ragan 在知名 TED 演講中 (連結),用兩隻老虎來比喻我們的學習。

「動物園老虎」(zoo tiger) 和「叢林老虎」(jungle tiger)。

「動物園老虎」每天有專人餵食,在舒適的環境中來回走跳,累了就睡覺,不會碰到什麼挑戰,輕鬆享受每一天。

「叢林老虎」必須每天自己去狩獵,面對環境的變化,要懂得如何生存。不能"專精"某項,例如只懂得如何喝水,然後跟自己說「我不擅長打獵」,這是不行的。

先快速總結一下他的演講重點:

  1. 我們遇到困難的事情時,常會退回「動物園老虎」模式 (回到舒適圈),因為兩個原因。一是信念,告訴自己做不到,二是恐懼,害怕未知。所以自己的信念和恐懼,是阻礙我們學習和成長的因素。
  2. 腦科學研究發現,思考和肌肉一樣,越鍛鍊越強壯,親身體驗可以打破你的思想限制,改變或加強你的信念,而「剛剛好的掙扎」則是讓我們學習最有效率。
  3. 你"相信"你可以衝浪,不等於可以做到,我們還需要克服第二關「恐懼」,光是聽到「不要怕」沒用,比較好的方式是理解恐懼,接受恐懼,然後重新定義 (reframe),從動物園到叢林是一片未知,怕是正常的,但越了解、待越久,就越不怕。你很可能沖幾次浪,多熟悉它,就不再害怕它了。

這是個很好的演講,大家可以花時間去聽完整的。


如果我們把時間因素加進去,一隻在動物園生活了 10 年,一隻在叢林中生存了 10 年,假設讓他們交換位置。叢林老虎來到動物園,應該會覺得非常無聊,每天是要做什麼?動物園老虎去了叢林,很可以因為養尊處優慣了,無法生存下來。

將以上比喻成創業,假設你當上班族很久,多半時間你專精一個項目,哪天你決定創業,你除了專精的項目外,必須全部重來。你八成無法在叢林中生存下來。你總不能只靠專精打水而生存。換成叢林老虎回去企業上班,他們生存是絕對沒問題,但一定覺得無聊至死,所以基本上,很少創業家會回去上班的,若真的發生,他應該根本就不是創業家。

我們知道這樣的比喻後,重點是「時間」,或者說「急迫性」,這件事到底有多急?

其實答案很簡單,越快越好,有幾個原因如下:

  1. 學會「自己生存」越快越好,也包括學會任何事情,越快學會,能使用的時間越長,表示你的學習回報越高。
  2. 由懶入勤難,你多當一天動物園老虎,就多一天眷養,加厚你的舒適圈,養了尊處了優,變爛變廢,說不定還變虛榮,你就不會想去叢林裡打滾,沾上一堆泥巴。
  3. 你多待一天企業,你越傾向專精某項目,某項能力值點滿,但其他能力值都是零。等到你終於想創業那天,你才發現創業比的是綜合能力值,你只有一"點",打不贏別人的"面"。

Q:如果你是老虎,你會想住在動物園裡嗎?


Subscribe to 暢想 2025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 Larson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