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mum Viable Brand (MVB)
創業術語的 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 是指「最小可行性商品」,但對很多想做個人品牌的人來說,他們還沒有商品,因為他們可能還在企業裡上班,或還在用內容累積粉絲的階段。所以 Kit 創辦人 Nathan Barry 提出了一個新名詞,叫 Minimum Viable Brand (MVB) - 最小可行性品牌。
你覺得自己在領域中是位專家,可是在網路上沒有知名度,你聽過若要專業變現,就必須要全職投入創作,可是目前的你並不想這麼做。所以要不就繼續匿名在幕後,要不就辭掉工作全心衝刺...他認為這是個錯誤的二分法。
這個中間就是 MVB,最小可行性品牌。「最小可行品牌」就是你應該建立一個網路存在感 (online presence),但不是要成為全職創作者,而是為了展示你的專業知識。當有人搜你名字時,他們會找到你已建立的網站,讓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擁有最小可行品牌會增加你的商業機會,讓你領先其他同業。
It’s not enough to be an expert. You need to be seen as an expert as well.
(僅僅成為專家是不夠的。您也需要被視為專家。)
以下是最小可行品牌的 5 個關鍵,非常簡單,包括:
- 明確的觀點 (你可為世界提供的價值)
- 在社交平台上的一致性 (頭像、個人簡介等)
- 展現你專業知識的長篇 Podcast 訪談
- 10 個短的影片或文章,講述你的關鍵點 (Podcast 剪輯和單獨製作)
- 一個網頁,整合以上這些東西 (在此他置入廣告自家平台 Kit)
然後 Nathan Barry 說其實這是他們正在計畫舉辦的一個活動,名為 「Personal Brand Foundry」,你自費飛到總公司,Kit 的團隊會採訪你,了解你的故事,並引導你錄製未來六個月需要的所有內容。他們會幫你拍形象照,教你如何寫自我介紹,然後啟動你的網站、社群帳戶和自動 Email 課程。
雖然看到後面發現是廣告文,但他提出的 MVB 概念是不錯的,適合那些想衝又不敢衝的專家人士,也許先有個簡單網站,一些乾貨內容,開始收一些名單,先嘗到一點點個人品牌的甜頭,再來考慮是否要全職投入。
以企業行銷來說,我也覺得這點子滿好,Kit 可以藉此活動認識更多專家人士,幫他們先開始做點個人品牌操作,使用自己平台,到時他們若真的推出產品,也一定繼續使用 Kit 的服務。
企業幫人拍專業照,寫背景簡介,打造個人品牌,我想台灣只有線上課程平台才會這麼做。但其實自己做並不難啊,把你曾經上過的 Podcast 訪談,演講的內容,FB 上的貼文整理一下,找個平台放上去就好。
如果你毫無頭緒怎麼開始的話,坊間有太多人可以問,就看你決心多大而已。
最後,我認為 Nathan 有個地方疏忽了,或故意忽略沒講,就是你被視為專家還不夠啊,你最優秀的那位同業,不但早就有了網站、電子報、自己的 Podcast,還每天更新內容,他的"網路存在感"早已鋪天蓋地,把市場吃了一大塊去。而你,還在做他五年前就想到的事?
不過,先有開始總是好的。也許五年後,就會有人以你來對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