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漏裡的沙

把一個沙漏倒過來,看著沙子咻咻咻的往下滑,10 秒鐘之後,上面的沙子就空了。

Well...這就是我們一生的縮時攝影。

我們就是沙漏裡的沙,一顆沙就是一天,每天都咻咻咻的消逝。你什麼都不做,或你日更文章,沙子也是咻咻咻。你是廢人,你是偉人,也是咻咻咻。你隨遇而安,或你嘗試用科技長生不老,還拍成紀錄片 (連結),也逃不過咻咻咻,也許多撐個幾秒,但一樣會被清空。

我不禁好奇,「時間」倒底是什麼東西,「生死」又有何意義?很多電影都演過長生不老的無奈,物換星移就你一個人繼續活。你不敢愛,因為無法接受愛人離世,你不帶情緒的生活,交朋友不放感情,你體驗過該體驗的,縱使你已經活得不耐煩,卻死不了,必須繼續待在這個世界,日復一日,用想像的就很可怕。

一般人會希望活久一點,可以看到很多事情的發生,有時間去體驗新的東西,但若把時間拉到無限長,好像結果也不會太好 (雖然還沒人確認過)。

假設,有一天科技真的能讓人長生不老,可以讓我們選擇要活幾年,用「金錢」或「社會貢獻」來交換,例如一年付台幣 100 萬,看你要買幾年,或是你有卓越貢獻,社會大眾投票讓你免費延壽。先不論運作方式,若真的讓你選擇,你會選擇活多久?

問題是:你要活更久是為了什麼?

有什麼是你現在不能做,要更多時間才能做的?

如果你因為現在"沒有時間"而不去做某件事,當你有"更多時間"了以後,你真的會去做嗎?我認為多數人只是在自欺欺人,拿"時間"當藉口。

縱使你能把沙漏變大,沙子變多,他還是在流失。你原本在耍廢,現在只是耍廢的日子變多,那倒底有何意義?

如果你活得很充實,很快樂,但無奈的是快樂會隨著人生遞減。問問你自己,20 歲的你、30 歲的你、40 歲的你、50 歲的你,做同樣一件快樂的事,是不是 20 歲的時候最快樂?如果是,到了 200 歲、300 歲,你可能對所有事情都無感了,包括人。

你說你對社會有貢獻,想活久一點,這點很棒。所以愛迪生活久一點,可以發明更亮的燈,如果愛因斯坦活久一點,或許相對論可以更完整,Steve Jobs 若活到現在,iPhone 不會變得這麼醜?

但這就像馬車與汽車的對比,一個人無法對抗一個時代的變遷,一個人的創意才智有限,只能組成社會集體的智慧。人只要分享一份才智,都算是社會有貢獻,時間再多,貢獻的邊際效應也不會顯著增加。


時間 = 金錢

消費時間 = 消費金錢

如果你連 1 萬元都亂花,你若某天中了樂透 1,000 萬也只是更會亂花。

如果你 30 年都活得不精彩,那給你 300 年有差嗎?


每個人小時候都對時間無感,不會去想「我還剩多少時間」,人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對時間有感的呢?(歡迎以下留言)

我隱約覺得是在大學時,開始會有「時間觀」,開始有「沙子流動」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那時我開始覺得自己好像有點用,出社會後能做點什麼事。

但 20 歲的我仍覺得有大把青春可揮霍,沒那麼焦慮,隨著年紀越大,轉眼成了我當年覺得「40 歲好老喔」的中年人,對時間的焦慮感略增。面對沙漏無情的流動,我想唯一能讓他流慢一點的方式是讓自己有點用,做點什麼事,把沙子變大顆


Don't count the days, make the days count.

~ Muhammad Ali


Subscribe to 暢想 2025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 Larson
Subscribe